日常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事;但你我的日常,一定各自精采全然不同。不過,仍然有相似之處,就是都有開啟新一天的開關或儀式感。有些人可能鬧鐘聲、早起運動、吃早餐、喝杯咖啡、搭上第一班車,或是像小編一樣,按掉鬧鐘,驚醒後,衝進公司,最後一刻打卡(絕對有精神呢!)

( ▲清晨.日升)

早晨六點,海面上天剛亮。池子裡的蝦苗早已在池邊躁動不安、嗷嗷待哺。大夥也已經秤好飼料分裝在專用桶子,開始忙碌的一天。

「餵食日常-九餐蝦」
小編認真覺得漁仁的蝦子非常幸福!先不論住的方面,在台東好山無工業汙染,又鄰近太平洋乾淨好水的天然環境;單就吃的部分,「前期蝦苗」,漁人就以純人工手動的方式一天餵食九餐,早上六點進食第一餐,隨後間隔兩小時餵食一次,直到晚間十點。待蝦苗長大到一定程度,可以使用自動投料桶時,餵食時間可以拉得更長,蝦子隨時處在吃飯的狀態,非常幸福呢!

(清晨.第一餐)

「養菌日常-益生菌」
每日除了餵養蝦之外,先前介紹到的漁仁好夥伴-益生菌,也需要每天細心照料。雖然原料單純,僅包含「專用益生菌、糖、海水以及小蘇打粉」,搭配適量打氣培養。不過,仍需要足夠的經驗才可以成功養出好益生菌,因為受限於每個季節溫度不同,會影響益生菌生長速度不一致,需要觀察氣泡密度及大小以及益生菌培養完後,會有專屬它的特殊氣味,這些都是需要經驗才能養出好菌,才能加入養殖池中,營造蝦子良好環境。

(益生菌培養)

「檢測日常-水質」
在現代化養殖中,科學化數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用眼睛觀察蝦隻狀況之外,水質數據是漁人少數可以了解蝦子生活環境舒適與否的訊息,即使是ChatGPT也沒辦法跟蝦子溝通呀!如果有任何可以跟蝦子溝通的方式,請大家絕對要告訴我們!我們想知道:這次飼料味道還行嗎?吃九餐會不會不夠?等好多問題都好想知道。因為沒辦法立刻知道環境變化對蝦子的影響程度,往往都是蝦子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才進行處理,但都已經來不及。因此利用科學數據化監測環境水質,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因為養殖池面積比較大、深度也比較深;受白天太陽照射或夜晚微風吹拂溫度反應相對緩慢。因此水質檢測時間選在太陽升起前,池水溫度最低的清晨六點,以及經過整日日照後,藻類光合作用最旺盛、池水溫度最高的下午5點,這兩個時段。

(多功能水質檢測儀器搭配網路,池邊直接上傳數據)

「抽底日常-底泥抽除」
方才提到漁仁「九餐蝦」,一天吃九餐,有進就有出,相對排出的量造就肥沃的池水,有利藻類繁殖。隨著養殖時間增加,池底就可能累積了飼料、排泄物、不斷新陳代謝的藻團等等,慢慢地底泥就這樣形成。雖說底泥是廢棄物的沉積,也是許多微生物的小天地,一層積上一層,隔絕環境中氧氣,默默地無氧發酵,其中一項產物-硫化物,會危害蝦子、造成水質敗壞,最具代表性的是-硫化氫(H2S)也就是大家討厭的臭水溝或沼氣味。硫化氫溶於水就會形成硫酸,對蝦子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漁仁透過水車調整水流方向,將這些底泥帶到養殖池中間的中央排汙系統,維持水質。不過仍有一些大型雜物,無法透過排汙系統排出,如蝦殼、死蝦等大型雜物,這時候就需要仰賴漁人下水手動抽除。
從池邊朝池子中央的排汙管前進,為了避免踩到在底部休息的蝦子,利用月球滑步的方式,慢慢滑向池中間。冬季水溫低時,蝦子大多活動力不佳在底部休息;水溫高時,蝦子游得可快呢!這也是另一種漁人了解蝦子活動力的方式,第一腳接觸,很直接!聽說走一走還會被蝦子撞到(笑。

(底泥清除.朝池中前進)

(底泥清除.進行中)

清除過程,底泥會隨水流集中在過濾網。藻團、蝦子、飼料等底泥混合物會卡在濾網上,漁人也可以藉此檢查飼料投餵量有沒有需要調整、蝦子有沒有異常死亡、藻團型態等等。一次底泥清除就可以得到這麼多資訊,可說是蝦子健康檢查,一舉多得呢!

(太陽依山而下,霞光一道道從海岸山脈往太平洋延伸)  

簡單用完晚餐後,將今天蝦子尺寸數據、水色、水質數據、氣象預報、抽底等情況大家提出來一同討論,作為明天餵食、換水及養殖管理的依據。

「科學養殖-數據化管理」
從清晨的餵食、水質檢驗、益生菌培養接著底泥清除,看似平凡的例行公事,其實環環相扣,每件事情都有數據紀錄,這些資料對養殖管理十分重要,透過晚間漁人們針對數據發表看法,最終歸納出隔日養殖管理的方向及工作。
這就是漁仁日常,以科學的角度進行管理;以職人一絲不苟的態度實踐養殖。

漁仁的朋友,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