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仁蝦,蝦好吃的祕密之一_百萬豪宅
(▲2022收蝦時,硬底水泥池整個露出的照片)
養蝦豪宅-水泥硬底池
在水產養殖業,常見的養殖池多是類似農田的「軟底泥土池」。相比之下,「硬底水泥池」在水產養殖業中相對稀少。這主要是因為建造硬底水泥池的成本相對較高,一開始就要投入大量費用。首先是挖地、鋪水泥的成本,接著還有整地、鋼筋及水泥鋪設的建築成本,以及其他一些無形成本。最後,還要考慮到風險成本!養殖業屬於高風險的行業,可能面臨疾病、惡劣天候、市場售價崩盤等風險。綜觀所有這些投入的成本,有時候漁仁開始還沒有開始真正的養殖,就變成了愚人,還被人說阿搭馬孔固力。
即使如此,漁仁為什麼仍然要選用高成本孔固力蓋養殖池呢?讓小編娓娓道來。
沒有陳年底泥,向臭土味Say NO!
臭土味是大家吃養殖魚蝦會感到擔心的問題,不過,漁仁蝦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這是因為漁仁蝦的管理方式非常特別,每天都會用人工抽除養殖池的底泥,從根本上解決臭土味的問題!
你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會有臭土味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養殖池底部會累積很多未食用的飼料、蝦子的排泄物和藻渣等物質,長時間堆積下來就形成了底泥。而這些底泥中的細菌和藻類就會產生臭土素,導致蝦子帶有臭土味。
漁仁蝦採用了水泥硬底池的方式,這樣底部的底泥可以完全清除,不會殘留,有害細菌也就無處滋生了。為了養出沒有臭土味的好蝦,我們定期進行"抽底"動作,確保養殖池底乾淨。
(想知道更多關於「抽底」的好處可以到養殖日誌_05_漁仁日常!)
(▲漁人抽底中)
避免周圍土壤鹽化,維持環境生態
白蝦原本生活在高鹽度的大海環境,但為了養殖它們,人們將它們移到陸地上,同時引入海水模擬其原生環境。這樣高鹽度的海水就存在於陸地上的豐饒土壤上,如果沒有嚴謹的管理,會對環境產生土壤鹽鹼化的風險。
在綠色養殖觀念裡,以不影響養殖場周遭自然環境為原則。漁仁周遭的環境充滿綠意,有輪作的洛神花園、水稻田等;場子內還有結實累累椰子樹!這些都要歸功於水泥硬底池,防水性佳,可以防止海水滲透到周遭土壤,避免土壤鹽鹼化,維持環境多樣性。
藉由嚴謹管理及選擇合適的養殖設施,漁仁在養殖白蝦的同時,也積極保護周遭的生態環境,讓生態共存,綠意蔥蘢,為永續經營盡一份心力。
(▲漁仁養殖基地周遭綠意盎然)
提升水質管理便利性
天然海水原本乾淨無色,因為光線散射的關係帶些微藍色。在養殖過程中,隨著飼料的投餵,海水就會帶上飼料的顏色;同時,天然藻類飄落其中,也給海水帶來藻水的色澤。不同種類的藻類會產生不同的顏色,這其中有些是好藻,有些則是壞藻。因此觀察水色來調整養殖策略是養殖人相當重要的操作指標哦!
不過,幸好我們有硬底水泥池,它的優越特性讓水質管理變得更加輕鬆。硬底池可以將底泥完全清除,避免了有害細菌或底土的積聚在養殖池中。這樣,影響水質的因素就只剩下海水、天然藻類、飼料、水產專用益生菌以及蝦子。我們適度地控制飼料量且搭配益生菌的使用,就能輕鬆做好水質管理啦!
(▲養殖初期,水色清澈偏藍)
(▲藻類自然生長後,水色呈褐綠色)
大大增加蝦子活動區域
硬底水泥池如同低公設比的透天厝;軟底泥土池如同高公設比的公寓大樓。相同坪數,水泥池住起來更舒適更大,可以容納更多蝦子呢!
(▲水泥池及泥土池是意圖)
增加捕撈及勞動便利性
在養殖期間,養殖人走進池子裡巡視,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硬底水泥池的特性之一就是池底平坦,走起來舒適順暢。不論是進行抽底作業、臨時維修水車或是捉蝦,都能輕鬆自如。
(▲在池子裡走路就跟在水泥地上走路一樣輕鬆)
接下來,小編會繼續為大家揭開漁仁蝦好吃的祕密,要持續關注!我們下次見。
參考資料:水試所-臭土味
2023-07-28
漁人日常
日常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事;但你我的日常,一定各自精采全然不同。不過,仍然有相似之處,就是都有開啟新一天的開關或儀式感。有些人可能鬧鐘聲、早起運動、吃早餐、喝杯咖啡、搭上第一班車,或是像小編一樣,按掉鬧鐘,驚醒後,衝進公司,最後一刻打卡(絕對有精神呢!)
( ▲清晨.日升)
早晨六點,海面上天剛亮。池子裡的蝦苗早已在池邊躁動不安、嗷嗷待哺。大夥也已經秤好飼料分裝在專用桶子,開始忙碌的一天。
「餵食日常-九餐蝦」
小編認真覺得漁仁的蝦子非常幸福!先不論住的方面,在台東好山無工業汙染,又鄰近太平洋乾淨好水的天然環境;單就吃的部分,「前期蝦苗」,漁人就以純人工手動的方式一天餵食九餐,早上六點進食第一餐,隨後間隔兩小時餵食一次,直到晚間十點。待蝦苗長大到一定程度,可以使用自動投料桶時,餵食時間可以拉得更長,蝦子隨時處在吃飯的狀態,非常幸福呢!
(▲清晨.第一餐)
「養菌日常-益生菌」
每日除了餵養蝦之外,先前介紹到的漁仁好夥伴-益生菌,也需要每天細心照料。雖然原料單純,僅包含「專用益生菌、糖、海水以及小蘇打粉」,搭配適量打氣培養。不過,仍需要足夠的經驗才可以成功養出好益生菌,因為受限於每個季節溫度不同,會影響益生菌生長速度不一致,需要觀察氣泡密度及大小以及益生菌培養完後,會有專屬它的特殊氣味,這些都是需要經驗才能養出好菌,才能加入養殖池中,營造蝦子良好環境。
(▲益生菌培養)
「檢測日常-水質」
在現代化養殖中,科學化數據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用眼睛觀察蝦隻狀況之外,水質數據是漁人少數可以了解蝦子生活環境舒適與否的訊息,即使是ChatGPT也沒辦法跟蝦子溝通呀!如果有任何可以跟蝦子溝通的方式,請大家絕對要告訴我們!我們想知道:這次飼料味道還行嗎?吃九餐會不會不夠?等好多問題都好想知道。因為沒辦法立刻知道環境變化對蝦子的影響程度,往往都是蝦子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才進行處理,但都已經來不及。因此利用科學數據化監測環境水質,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
因為養殖池面積比較大、深度也比較深;受白天太陽照射或夜晚微風吹拂溫度反應相對緩慢。因此水質檢測時間選在太陽升起前,池水溫度最低的清晨六點,以及經過整日日照後,藻類光合作用最旺盛、池水溫度最高的下午5點,這兩個時段。
(▲多功能水質檢測儀器搭配網路,池邊直接上傳數據)
「抽底日常-底泥抽除」
方才提到漁仁「九餐蝦」,一天吃九餐,有進就有出,相對排出的量造就肥沃的池水,有利藻類繁殖。隨著養殖時間增加,池底就可能累積了飼料、排泄物、不斷新陳代謝的藻團等等,慢慢地底泥就這樣形成。雖說底泥是廢棄物的沉積,也是許多微生物的小天地,一層積上一層,隔絕環境中氧氣,默默地無氧發酵,其中一項產物-硫化物,會危害蝦子、造成水質敗壞,最具代表性的是-硫化氫(H2S)也就是大家討厭的臭水溝或沼氣味。硫化氫溶於水就會形成硫酸,對蝦子的健康有非常大的影響,因此,漁仁透過水車調整水流方向,將這些底泥帶到養殖池中間的中央排汙系統,維持水質。不過仍有一些大型雜物,無法透過排汙系統排出,如蝦殼、死蝦等大型雜物,這時候就需要仰賴漁人下水手動抽除。
從池邊朝池子中央的排汙管前進,為了避免踩到在底部休息的蝦子,利用月球滑步的方式,慢慢滑向池中間。冬季水溫低時,蝦子大多活動力不佳在底部休息;水溫高時,蝦子游得可快呢!這也是另一種漁人了解蝦子活動力的方式,第一腳接觸,很直接!聽說走一走還會被蝦子撞到(笑。
(▲底泥清除.朝池中前進)
(▲底泥清除.進行中)
清除過程,底泥會隨水流集中在過濾網。藻團、蝦子、飼料等底泥混合物會卡在濾網上,漁人也可以藉此檢查飼料投餵量有沒有需要調整、蝦子有沒有異常死亡、藻團型態等等。一次底泥清除就可以得到這麼多資訊,可說是蝦子健康檢查,一舉多得呢!
(▲太陽依山而下,霞光一道道從海岸山脈往太平洋延伸)
簡單用完晚餐後,將今天蝦子尺寸數據、水色、水質數據、氣象預報、抽底等情況大家提出來一同討論,作為明天餵食、換水及養殖管理的依據。
「科學養殖-數據化管理」
從清晨的餵食、水質檢驗、益生菌培養接著底泥清除,看似平凡的例行公事,其實環環相扣,每件事情都有數據紀錄,這些資料對養殖管理十分重要,透過晚間漁人們針對數據發表看法,最終歸納出隔日養殖管理的方向及工作。
這就是漁仁日常,以科學的角度進行管理;以職人一絲不苟的態度實踐養殖。
漁仁的朋友,我們下次見!
2023-05-30
百萬蝦苗-放苗囉!
嗨!漁仁的朋友,您們好:
濕冷的東北季風隨著春天到來,逐漸減弱,仍不時叨擾著靠海的成功,陰雨綿綿,放蝦苗的今天也不例外。
(▲今日天氣陰,養蝦 – 宜、餵蝦 – 宜、放苗 – 宜、日光浴 – 不宜)
(▲早晨6點,前些日子近的蝦苗第一餐)
(▲為今天要放苗的池添加益生菌)
「經過把關的蝦苗」
拜育苗前輩們的努力,讓蝦苗可以人工繁殖,透過技術從種蝦性成熟、交配、產卵到孵化成蝦苗。如果沒有這些育苗技術,小編可能要到海底四處打撈蝦苗(目前鰻苗仍然無法商業繁殖,仍以人工捕撈為主)
養殖環境瞬息萬變,健康的蝦苗不一定能順利成大蝦;但不健康的蝦苗一定沒辦法長大,甚至會影響整個養殖場。因此選擇健康的蝦苗就顯得非常重要!
漁仁的蝦苗選用國內外優質苗場,蝦苗經過檢驗,不帶有特殊病原菌或染疫。
這次的蝦苗是從國外進口,當天上午搭飛機,下午抵達桃園機場,清關後就直接專車送到台東,抵達的時間大約是晚間九點左右。
「漁人日常」
距離蝦苗到港還有一段時間,漁人們可沒翹著腳、打瞌睡到晚上呢!
平時六點上工,餵著前些日子進的蝦苗、替池子補充益生菌、為新的池水消毒、檢測水質等例行公事(更多細節下回再跟大家分享吧!)忙碌一會,看了看時間,吃過晚餐後,大夥開始晚些時間進蝦苗的工作分配。
「蝦苗分工」
因為蝦苗長時間運輸,擠在小小的袋子裡,水質會持續惡化,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將蝦苗調整好狀態放進池子,蝦苗工作分配顯得非常重要!
其中包含了「搬運蝦苗」、「檢查蝦苗狀態及檢驗蝦苗袋水質」、「數蝦苗」、「對水」、「池中放苗」等工作。
「檢查蝦苗狀態及檢驗蝦苗袋水質」
因為長時間運輸,低溫情況下可以降低蝦苗代謝以及活動力,提高蝦苗運送過程的存活率,因此蝦苗袋幾乎都是存放在保麗龍箱,搭配保冷結冰水或吸附苗袋中有害物質的活性碳。
蝦苗專車抵達後,除了清點箱數是否正確外,接著就要跟時間賽跑了!手刀拆開所有保麗龍箱、逐一檢查每包蝦苗包裝完整性,沒有破損;若有破損或整袋蝦苗死亡,必須在一小時內向苗廠回報,才可以獲得相對應賠償。
取蝦苗袋水跟池水溫度、酸鹼進行比較,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以利後續「對水」讓蝦苗可以快速適應池水環境。
「數蝦苗」
選個舒適的椅子,開始數蝦苗。精確地計數不僅可以知道蝦苗數量是否正確,還可以協助漁人評估蝦苗成長時的健康狀態及餵食量,最重要的是預估未來產量,有多少蝦能到大家的餐桌上。
隨機挑選2袋蝦苗,每袋裡頭約有3000隻蝦苗,每隻苗大概不到1公分,實在是眼力大考驗。
「對水」
因為苗袋水溫較低,蝦苗剛開袋時,大多會沉在底部,活動力比較差不太移動。漁人會先將一定數量的蝦苗混合在保麗龍箱內,依水質檢驗的差異高低,少量多次加入池水,漸漸地讓蝦苗適應池水的環境,等蝦苗恢復活動力,聚集在保麗龍四周,或是水中四處游動時,代表可以準備放苗囉!
「池中放苗」
會需要帶著可愛的蝦苗,下水,為了確保蝦苗均勻分散在池子,漁人會以滑步的方式滑到池子中間(搭配入夜冷風吹來,陣陣涼意。
接著手持養殖專用白杓子及調整保麗龍箱,稍稍讓其傾斜,讓蝦苗排好路隊。先舀一勺苗,游入池,確認蝦苗適應良好,剩餘的蝦苗就可以緩緩游進池子;蝦苗若有不適,也能第一時間反應,重新對水。
時間差不多到晚間11點,數苗的眼睛早就花了、下水玩的早全身濕透、搬箱苦力腰也挺不直了,隨著最後一箱蝦苗下水,大夥相視一笑,這次任務總算順利完成!梳洗好,完成放苗紙本紀錄,指針也走到了12。是時候可以休息,我們下次見!
(▲A-Bai累癱的腳腳~~~)
參考資料:獨立評論-鰻魚天然資源
2023-05-17
百萬蝦苗前置作業-養好水、再養好菌、才養好蝦
嗨!漁仁的朋友們,您們好:
小編到東部不論出差或是旅遊,看到遠方或黃或紅的晚霞,才驚覺一天又結束了。在東海岸,日落時間比較早,因為高聳中央山脈的關係,太陽早早就下山了(可以更早休息?) 相信大部分的從業人員,應該已經結束一天的工作,打卡下班,跟著家人一同吃著晚餐準備休息了吧!有時候的漁仁也是如此,餵完飼料、巡完場子,準備休息;不過,不是在接下來幾週放苗的日子,放苗的夜大多會忙到晚上11-12點;春寒料峭的三四月,那時的海風特別強、池水又特別冷,大夥特別有精神呢(笑)。
(▲傍晚抬頭看見場子裡的椰子樹,早已結實累累)
養好蝦苗的細節
蝦苗初來乍到體型非常小(身長小於1.5公分),對環境非常敏感(也就是容易死翹翹),所以在養殖上就需要注意許多細節,如:水溫、酸鹼值、水中氨氮含量等數值,每個環節都需要十分注意,一不小心就會損失慘重。為此漁仁經過多次嘗試,模擬蝦苗自然生長的環境,同時結合先前所學的養殖知識,發現,經過消毒的太平洋海水,再搭配多種漁仁專用益生菌,才可以營造出適合蝦苗健康長大的環境。
養好益生菌
因為漁仁的老闆堅持不加藥劑或抗生素對抗各種疾病,要用友善環境、有機最天然的方式,幫助蝦子健康長大,「益生菌」就是我們的好幫手啦!
「益生菌」對大家來說,應該不陌生,說不定您現在還有定期服用益生菌的習慣呢!套句某益生菌的廣告詞:「胃腸好,人不老」,也同樣適用於蝦子!「胃腸好,蝦會好」
蝦一生都生長在水裡,所謂「病從口入」,蝦子不只病從口入還有跟水直接接觸呼吸用的鰓,都是病菌會入侵的位置。在細菌的世界中有好菌跟壞菌,偌大的養殖池裡讓菌生長的空間就只有這麼多,先搶先贏。所以漁仁先將整個養殖池養滿好菌(益生菌),壞菌就不容易生長,蝦子也就更容易健康長大!
漁仁專用益生菌
接著就來介紹漁仁使用了哪些益生菌來養好蝦。
主要是使用水產養殖專用多種益生菌:包含了光合菌、芽孢桿菌、球菌、桿菌以及乳酸菌。
其中光合菌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自行合成養分的細菌,目前已知有兩種,富含類葉綠素的綠色光合菌以及富含類胡蘿蔔素的紫紅色光合菌。
這些多元益生菌可以吸收水中的有機物(例如蝦排泄物),蝦子在攝食、呼吸以及游泳的過程中順帶吸收益生菌,不僅吃進營養還可以促進腸道健康、提升蝦子免疫力,達到整腸健胃,促進營養吸收,可以長得更好!這些益生菌不僅達到淨化水質還可以促進蝦子健康,功不可沒呢!
蝦苗來的前幾天,漁仁就會開始在養殖水裡添加益生菌以及可以促進益生菌生長的砂糖,間隔2~3天添加到池子裡,讓益生菌數量可以快速占滿整個養殖池,同時監測水質的變化。
監測水質變化
水溫
根據農委會資料,白蝦生長的水溫介於18~30度。在寒冷的冬季水溫太低,蝦子會趴在水底幾乎不移動,活動力非常低(如同水中樹懶);反之,在炎熱的夏季水溫太高,蝦子體內的酵素會失去功能,造成蝦隻死亡;這時候就需要適時引入海水調節養殖池水溫度。三、四月份養殖池的水溫約落在22-24度,對白蝦來說是個舒適的環境。就漁仁的養殖經驗,水溫介於26~29度,蝦子的成長速度最適當,長得快又好,更快讓大家吃(笑)。
酸鹼值
池子「酸鹼值(pH) 」落在8.42,pH值若低於7,就會影響蝦子生長。透過適度添加碳酸鈣(CaCO3)及小蘇打(NaHCO₃),不僅可以降低因為臨時大雨或是養殖過程造成的酸鹼值劇烈變化,其中的鈣離子更可以提供蝦子換殼生長所需的礦物質,促進蝦子長得更好。(科普時間:天然海水pH平均值落在8.4左右,跟緯度及區域略有差異,就不在這次討論範圍。弱鹼的環境有利於海洋生物利用CaCO3形成骨骼或外殼,如珊瑚或甲殼動物)
阿摩尼亞(氨氮數值)
另一項監測指標是阿摩尼亞「氨氮數值」,隨著養殖過程蝦子排泄物增加,適時添加光合菌消弭氨氮量,同時搭配底部淤砂泥清除,不僅控制氨氮數值,也能避免蝦子有泥土味。(另個科普時間:天然海水數值趨近於0,過多氨氮在水中會讓藻類跟微生物數量暴增,造成優養化,嚴重還會造成池水溶氧下降,讓水裡的生物缺氧,就如上回嘉義魚群暴斃新聞。)
萬事俱備,就等蝦苗!
「養好水、再養好菌」。這些放蝦苗的前置準備漁仁都準備好了,接這就是等蝦苗來,開始「養好蝦」囉!這回先到這裡,接下來會為大家帶來蝦苗最新近況,我們下次見!(小編要去撸狗囉!)
參考資料:農委會水試所-光合菌、水產養殖菌
2023-04-19
百萬蝦苗前置作業-漁仁水庫大清消
嗨!漁仁的朋友,您們好!我是小編。
前幾天從漁老闆得知,下週可能要去東部出差支援「放苗計畫」,小編要去當一日漁人拉!(其實要去當兩日漁人)放苗計畫其實就是放小蝦苗到池子中。實際放苗計畫怎麼進行,小編也是霧傻傻,待小編幫體驗完冰冷池水再上來跟大家好好報告。Stay tune!
(▲清晨,天剛亮。諾大環境,只有水車濺起的浪花聲其實蠻療癒的。)
新一季蝦育成計畫要開始了,為了讓蝦苗可以安心長大,順利被大家吃(咦?),純淨養殖水就相當重要!漁仁蝦場所有的養殖水都是經由「漁仁水庫」淨化後,再導入各個養殖池中。因此水庫在蝦場內就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小編側面得知,「漁仁水庫」之所以會存在是因為即便是乾淨的太平洋海水,內部也是暗藏許多危險因子。許多生物的小寶寶(蝦苗、貝類苗、小螃蟹等)、砂礫都會混在裡頭,因此先將海水沉澱、將裡頭的小魚、小蝦、小蟹、大貝等旅客,通通請下車,不然逃逸到養殖池內,不是怕牠們吃飼料,而是怕牠們吃蝦苗,更擔心的是牠們帶有病菌,讓蝦苗生病,大家就沒辦法吃到蝦了!
附上通緝照,大家在「漁仁水庫」發現請立即通報!
(▲Bai探長覺得好吃(嗅))
抓完這些小蝦、小蟹、大貝(晚上加菜囉!),再將水庫水全部排空,接著就可以清淤砂囉!小編看到淤沙的量也是非常吃驚,沒想到平時看起來十分乾淨的海水,不斷新陳代謝經過半年後,沉積的砂石也是非常可觀呢!
整理照片的時候,看到這幕貌似”台南-井仔腳瓦盤鹽田”,下回小編請漁人堆成瓦盤鹽田,說不定可以當作業外收入,增加業績?(喂~)
(▲清淤中-出動小山貓跟貨車)
(▲清淤快結束-人工掃除最後的小沙粒)
「漁仁水庫」經歷抓魚蝦貝、又鏟又掃沙的繁複清潔過程,終於清潔完畢!
(▲清淤後-池底露出最原始水泥色)
(▲引入乾淨東太平洋海水,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洗刷刷)
(▲再引入純淨東太平洋海水,利用漂白粉)
(▲再經過太陽曝曬、水車跟美國水車增氧曝氣,讓漂白水自然揮發)
待餘氯等水質檢測通過後,繁雜手續的乾淨養殖水就完成囉!可以導入養殖池,開始養蝦蝦!
接下來,就等蝦苗到來的那一刻。再開始漁人的忙碌之旅。
最後附上工頭A-bai監工照。
(▲工頭A-bai監工照)
就先這樣,我們下次見。
2023-03-10
在台東成功小鎮的漁仁
嗨!漁仁的朋友,您們好,我是愚人:
漁仁從2018年草創至今,已經在大家的餐桌上出現超過四個年頭(當然是指好吃的蝦蝦,大家別擔心!)。感謝大家過去的支持,挺過疫情;未來漁仁會繼續養出好吃的蝦蝦,提供優質的海鮮,大家可以準備敲碗等待!話說了這麼多,差點就忘了這是養殖日誌,大夥是想看實際養殖的情況如何如何。相信很多朋友都沒實際到過漁仁位在台東成功的白蝦養殖基地話不多說,咻~
先讓大家從養殖場上空望向太平洋的美照,是不是很有心曠神怡的感覺呢?有一種藍,是「台東藍」,因為黑潮跟沿岸流的關係使得海水有多種深淺不一的藍,非常多層次,也說不出個所以然,這也就是它的特色吧!(愚人可以望著這海發呆一整天(喂~))
場子裡長期配置專業漁人、五口蝦蝦池跟水庫(蛤?水庫!對就是水庫,不過說來話長,下次再跟大家介紹漁仁水庫) ,還有兩位,一位專業看門-「熊熊」、另一位專業賣萌-「阿麥 aka A-bai」(熊&bai)。以上這些都是為守護大家喜歡的漁仁蝦蝦而努力,不論是認真養蝦還是認真搗亂,都是來真的!歡迎大家有機會來台東成功走走;也許來台東親自看看蝦場是奢侈了些,但如果大家在吃蝦的時候,腦中浮現東海岸美麗風景的畫面,愚人寫這篇也是無憾了!最後在附上幾張雖然是靜置的照片,可是愚人覺得蠻美的,跟大家分享。
水車排成這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我們下次見。
2023-03-01